新时代,拿著名诗人来干嘛
此文仿佛在呼唤"著名诗人"这种"成语",其情殷殷,就像诸多上世纪成名的分行写作者,总在津津回忆着渐行渐远的所谓“黄金时代”。可是,读罢,会感觉到这不是什么问题啊,时代不需要某种职业或文化了,总是有双方的原因的;关键是,中国文学及诗歌的关键,是所谓“著名”的有无和多少吗?今天,拿“著名诗人”来干嘛?今天,诗人著名不著名又能干嘛呢——
→
当今为什么缺少名诗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下,在一些场合,常常听到有人慨叹:“过去,一首诗可以使一个诗人一举成名,名满天下;而如今,这样的情形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而不会在现实中再发生了。”是的,今日诗歌,无论诗人们怎样努力,也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即使一首诗手法高妙令人叹赏,也很难再产生超出诗歌和文学界之外的影响。这“辉煌”是软实力还是生产力,能当饭吃吗?时代不一样了,总有人记着昨天曾怎么怎么光鲜,就不想着走出紫禁城后,好好重新开始跟上时代。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诗的作者和受众骤减,诗歌的传播范围变得狭窄,诗的写作和阅读越来越成为寂寞的少数人的行为。这种局面迄今未发生大的改变。诗歌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这个可别问诗歌,问了它也不会回答。老实说,这正好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及地相对的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保持原状,固步自封。
这个时代不是诗的时代了?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新诗诞生以来的情景。五四运动催生了新诗,五四时期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诗人。接下来,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每个年代都有众多名诗人出现,而且根本用不着间隔十年,有时三五年、有时一二年,都有一些诗人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们的诗作也被人传诵。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的诗歌,虽然艺术性淹没于政治性,但仍然有诗歌的力量在地下和民间积聚着,直到70年代后期出现又一次大规模的喷发,一大批青年诗人脱颖而出,成为名诗人。而海子,就成了七八十年代涌现的这批名诗人中的最后一位。海子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也是一位敏感的诗人。他在冥冥之中似乎预感到了随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诗歌的抒情会显得苍白无力;他似乎预感到属于诗人的或者说体现于诗歌精神之中的想象与梦想、忧伤与浪漫将不见容于这个社会。不完全对,只要有人类有人类社会,想象与梦想、忧伤与浪漫,属于或不会灭绝于任何一个时代;这是人之本能。人在,诗歌就会产生和存在吧。
过去常有人从写作者——诗人身上寻找原因,似乎是诗人自己不争气,造成了读者对诗歌的疏远和诗歌市场的萎缩。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诗人们对此也是难以接受的。我以为,导致诗歌退出中心、走向边缘的,是一种强大的难以抗拒的社会力量。具体说来,应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得今日诗歌风光不再: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对人的诗意情怀的侵吞与伤害;娱乐方式多元化造成的冲击;伴随诗的“载道”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淡化而出现的诗与社会、大众关系的疏远;在社会变革背景下,实用主义和物质至上观念弥漫于当今社会,诗歌因其物质层面上的“无用”而遭到社会和公众的普遍忽视。这话倒是基本也是对的,却也是正常的;社会以要发展,总是带来诸多变化。曾几何时,戏曲遍山河,如今呢?
就此而言,似乎可以说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诗的时代了。但是,这个观点说出来之后,我又感到茫然和困惑:这个时代,难道真的不是诗的时代了吗?不不,任何时代都是诗的时代!作者理解的,应该是所谓著名诗人的时代吧。在时代的浪潮冲击之后,诗歌在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还需不需要诗歌?诗歌在现如今的生活中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都是时常萦绕于我的脑海的问题,而且我觉得这也不单单是诗歌的问题。
诗歌有着难以替代的“无用之大用”
也正像诗人西川有一次和我闲聊中所慨叹的那样:现在的诗人再怎么做,也都没有用了。
当然,我们所说的名诗人,应该是指那些进入了公众视野的诗人,而不是像现在一些诗人自封的诸如著名诗人、杰出诗人、一流诗人、国际级诗人之类。怎么进入公众视野?自封不也是路线之一吗?这里,作者意思多少有些居高,或所理解的“进入”公众视野的渠道或方式,是从前的既定的那些路线?
名诗人不见了,而别的方面的名人可能就多了。当然,说明社会进步了。一个国家地区一个时代不能只是一群诗人展弄风骚,春风万里,经济、科技、音乐……这才是百花齐放百家共鸣、也共名的好时代。
这个时代,什么人增多了,什么人减少了,似乎值得我们去想一下。我们也可以试着回答。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个时代,活跃于媒体的名嘴、名主持人增多了,IT界的名人增多了,商界的知名人士增多了,有绯闻的名演员增多了……我们可以说,这个时代,名校增多了,名师减少了;外出的人增多了,在家的人减少了;躁动的人增多了,安静的人减少了;聪明的人增多了,傻瓜减少了;有想法的人增多了,思想家减少了……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和诗歌没有关系,其实不然。现实世界是诗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能不影响到诗歌这样的艺术形式。诗歌的现状,名诗人的缺失,都与此有关。同意此节,不过“名”诗人换成“好”诗人更妥些。
在我心目中,诗歌是一种梦想的形式。因为是一种梦想的形式,它便一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潜滋暗长,不断地散发着芬芳、播撒着能量。换言之,多数艺术门类、学科,也都是梦想的形式吧?
因为是一种梦想的形式,所以我们看到,尽管诗歌在现代生活中遭遇着种种困窘,诗人也遭受到来自现实的挤压,但无论如何,诗歌依然是高悬于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它抚平我们的忧伤,慰藉我们的心灵,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没钱还真不行哦;先过好了日子,再做梦比较妥。此段大约也是一种惯例,从事诗歌业的人们,总是把诗歌的重要性拔高一些,可以题解,职业偏爱好。
因为是一种梦想的形式,诗也常常被誉为最高、最精粹的艺术形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人们常常念及那些发光的名字,吟诵着他们的那些不朽的诗篇。那是以前,为什么是以前呢?以前的时空适于诗歌与诗人玩,而现在,著名诗人的名字可以显红发光,但诗篇能不朽吗?
诗歌在物质层面上是无用的,而在精神层面上是有用的。诗歌的功能和作用是一种“无用之用”或“无用之大用”。这也正好符合我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任何形式的艺术,就其本质而言,都是“无用之用”。那么要著名诗人有什么用呢?在当下社会,我们提倡诗歌精神、积极传播优秀的诗歌作品,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看当今社会中一个个忙碌的、奔走的人,正应了司马迁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代人充满智慧、聪明绝顶,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做梦的能力;而诗歌或许有助于恢复人的做梦的能力。是应该提倡,不过,与当下“名诗人”的有无、多少、著名到哪一步,似乎没有必须关系。这里,可见作者心绪矛盾啊。
实现诗意的栖居
诗歌教育,是我们在关注现实也着眼于未来时所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阵地和领域。当前诗歌教育严重滞后,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诗歌审美理念和诗歌创作实际。通过加强诗歌教育,把广大青少年朋友原有的、被这个功利世界所剥夺了的想象的能力、梦想的能力还给他们,该是一件功莫大焉、值得去推动的事情。对;但单有诗歌教育也是不行的不够的;这不是诗歌一家能做好做完的。
拿升学考试来说,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在语文试卷的作文写作中,不允许考生写诗(其常见说法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仔细想想,这种一刀切的硬性规定其实是荒唐的,它阻塞了一些具有诗歌梦想能力和诗歌表达天赋的学生通过考试崭露头角的机会。现在,这种规定是到了该松动一下的时候了。诗歌作为对创新、创造和想象力有着极高要求的艺术形式,其艺术语言迥异于日常实用语言。成人、老师的审美力和判断力面临着挑战。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从本质上把握诗歌的特点和规律,便有可能对一首充满创造力的诗做出误判。硬性规定并不荒唐,想想就可以理解,诗歌作为作文的判断与评分,难以标准化;如果非要标准化,按着相对的规定性的框架,那结果诗歌作文又会是什么样呢?另外,升学考试或高考作文拒绝诗歌形式,并不因此就阻塞了诗歌(诗情、诗意)梦想能力、和诗歌表达天赋吧,更阻碍不了相关的学生通过考试崭露头角的机会——有此能力的学生因此就能崭露头角?那为也阻截了更多的没有诗歌天赋的学生的机会吗?
作用于诗歌的,应该是多方面的合力。既有内部的力量,也有外部的力量。就内部而言,既需要坚守不应该放弃的东西,也需要变革不符合发展要求的东西。就外部来讲,我们希望现实环境的改善有助于诗歌的兴旺,而读者的目光和批评家的言论对诗歌的发展也是一种推动力。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诗人秉持个性、各骋才力,也许会促进新的名诗人的涌现。还是在强调“名诗人”——而不是强调好诗、名篇、佳作啊!“名诗人”等于真诗人、好诗人、有担当有文学史意义的诗人吗?“名诗人”又怎么评定?文学体制官员、获奖、职称、作品传播度?某某院津贴专家?反复的出现在传播视域里的名字?
同时,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要去除名诗人情结。心情矛盾了!?名诗人的出现,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那是那是,就像好女人那样呵;诗歌既是一种梦想的形式,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无用之用”,那么我想,一方面,我们寄希望于更多好诗的出现,给我们以阅读的快乐和精神的提升;而另一方面,作为现实中的人,只要我们能够获得诗意的情怀,实现诗意的栖居,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段话,就对了,绕半天,终是觉得此题无解也。各位非著名诗人们如果看到这里,终是觉得,管这也是没用啊,还是自己想写就写,认真去写就是重要的,对得起自己就行。
此文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社科网转录;各自媒体又录。只是一种读后隔空交流。并非针对作者本人。
• •
诗歌杂志